了解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来源:网络整理 时间:2021-12-21 浏览量:797
原料掺假分有意与无意两种。一些非有意行为致使原料质量虚假,虽法律责任不同,但后果是一致的,也不可忽视。原料掺假,造假者牟取暴利,使用者经济上蒙受惨重损失。原料有效成分降低,影响产品质量。有毒有害成分超标,有害健康和安全。只有掌握制假规律,才能有效防假、识假,打假。
掺假原料,多半为紧缺、昂贵和标准有空子可钻不易鉴别的。我国本来就是原料匮乏的大国,尤以蛋白原料和某些添加剂为*。不同地域不同时期,某种原料可能紧缺,这就给造假提供可乘之机。掺假以取利为目的,原料愈贵,掺假取利愈多。掺假者毕竟心虚,标准明确,较易鉴别的原料,掺假不易。而那些不易鉴别或标准有漏洞的原料则成为掺假瞄准的对象。掺假的重点,自然应成为检验的重点。
掺假的方式或手段,有常规的掺杂—掺人原料中非固有成分;使假—掺人类似或变质的固有成分。掺人物在颜色、气味,形状、比重等与被掺原料相似,其原料来源广,价格便宜,多半无大害,凭感官有时难于鉴别。较高级的是伪造,甚至以高科技手段制假,其某些重要指标可达真原料水平。随着打假的深人,制假者也会以更隐蔽,更巧妙手段制假。魔高一尺,道高一丈,对打假要求将更高。
有几种属于掺假的情况常被忽视,应引起足够的重视。一是水分超标,重量不足;二是无合格证、无说明书、无保质期;三是包装破损,标识不全,如品名、净重、厂名、厂址、商标等。这些情况虽不如有意掺假、使假、制假那么严重,但也足以造成损失,由于其广泛存在更应引起重视。